同样是捐赠日军侵华相册, 为何埃文凯尔爆火, 马库斯却不为人知?
发布日期:2024-12-17 08:46 点击次数:103
一边是美国典当行老板埃文·凯尔,顶着威胁、穿着防弹衣坚持捐赠日军侵华照片,成了唯一在世时获赠国礼瓷的外国人;
另一边是法国青年马库斯,满怀对祖父遗志的尊重,将同样珍贵的淞沪会战照片送到大使馆,却被冷处理五个月,最后被一句“你自己联系上海吧”打发。
这一对比,难免让人想问:同样是捐照片,为什么一个成了英雄,另一个只能默默失望?
先别急着给答案,咱们先来看看这两件事的来龙去脉。
去年,埃文·凯尔向中国捐赠了一批珍贵的日军侵华战争照片,这事儿一度轰动了国内外。
他的故事可以说是一部“英雄传记”:为了保护这些历史铁证,他冒着生命危险,甚至被反华势力威胁不得不穿防弹衣上班。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坚持把这些照片送到了中国。
他的捐赠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还被回赠了国礼瓷,这个荣誉让他成为了一个传奇。凯尔的故事被媒体大肆报道,他也一跃成为捍卫历史真相的“国际英雄”。
而今年五月,法国青年马库斯也拿着祖父拍摄的日军侵华照片找到中国驻法国大使馆。这些照片同样记录了当年日军在上海的暴行,血淋淋地揭露了侵略者的罪行。
马库斯的祖父皮埃尔当年冒着生命危险拍下这些画面,却因担心报复将照片藏匿多年,直到去世后才被遗属发现。
马库斯秉承祖父遗愿,将这些照片小心翼翼整理好,希望捐赠给中国,以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被鲜血书写的历史。
按理说,这样的善举应该被大力支持才对,毕竟这是揭露侵略者罪行的有力证据。现实却狠狠打了马库斯一巴掌。
五月他联系了大使馆,按要求提交了照片资料,甚至还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了一部分照片,得到了网友们的关注和支持。他满怀期待地等待回音,可等来的却是漫长的沉默。
直到五个月后,才收到大使馆的一句回复:“请你自行联系中国上海的相关机构完成捐赠。”这冷冰冰的态度,让马库斯一头雾水,甚至感到被敷衍和轻视。
这事儿到现在还没个明确结果,马库斯的热情也被消磨得差不多了。
两件事放在一起对比,差距大到让人无语。为什么同样是捐赠日军侵华罪证,埃文·凯尔被当成英雄,马库斯却像被踢皮球一样被冷处理?这背后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首先,咱们得承认,埃文·凯尔的成功离不开他的“操作”——他找到了一个非常直接、有效的捐赠渠道。
凯尔的照片直接送到了中国相关机构的手里,而不是通过中间人或其他单位,这让事情变得简单高效。而马库斯的选择,显然没那么“聪明”。
他找的是驻法大使馆,而大使馆的事务本就复杂繁多,处理效率自然不会太高。
再加上这种历史捐赠的专业性较强,很多时候需要具体的文博机构参与,大使馆可能并没有能力处理好这件事,才导致了拖延和冷处理。
其次,媒体宣传的差异也让两人境遇大相径庭。凯尔的事迹很快就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他的英雄形象被塑造得深入人心,这为他的捐赠争取了更多的支持。
而马库斯虽然也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了一部分照片,但显然没能引起足够的媒体关注,曝光度远远不及凯尔。这种情况下,他的捐赠自然难以获得更大的推动力。
再来看看两人身份的对比。埃文·凯尔是一个美国老板,马库斯只是个普通的法国青年。
凯尔的身份和经历自带吸引力,他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反华势力威胁、重金诱惑、穿防弹衣上班,这些情节简直就是好莱坞电影的桥段。
而马库斯的故事显然“平凡”得多,他只是遵循祖父的遗愿,试图完成一件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凯尔的故事显然更容易吸引眼球,也更容易引起公众和官方的重视。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难道马库斯的动机就不够纯粹吗?他的捐赠就不值得支持吗?当然不是。
马库斯的行为同样值得肯定,他和凯尔一样,都是在用行动捍卫历史真相。
但他的问题在于,他低估了这件事的复杂性,也没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推动捐赠的完成。再加上大使馆态度冷淡,事情就这么被耽搁了。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发是深刻的。保护历史真相是每个人的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善意往往无法单靠热情完成。
如果没有高效的沟通和强有力的支持,哪怕是再珍贵的资料,也可能被忽视甚至遗失。而对于机构来说,如何提高处理效率,避免让善举被冷处理,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为什么凯尔爆火,马库斯却无人问津?答案其实不复杂。他们的境遇差异,既有渠道选择的不同,也有身份和宣传力度的差距,更有外界对待善意时的态度问题。
但无论如何,凯尔和马库斯的行为都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需要被铭记,而铭记的过程,需要的不仅是勇气和热情,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机构的支持。
希望有一天,像马库斯这样的普通人,也能因为他们的善举,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